在G1超越失敗~張元植

在G1超越失敗~2015 G1攀登心得,張元植



這次無疑是一次失敗的攀登。

在這篇心得中我想嘗試總結這一次攀登失敗的種種原因。如果能夠從失敗中擷取一些重要的因素,我認為反倒對於我們的未來是更好的,至少我們會更知道我們要往哪裡走。

首先是外在因素。

G1在技術難度而言,在14座八千之中大致位列中段。以我們最近幾年的攀登經驗感覺而言,Broad Peak與G2大致可以歸類為同級,路線全程百分之95以上都是相對簡單的地形,以我跟阿果目前的實力,要完全無固定繩來攀爬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來到G1 (其實主要是指C2以上,因為C2以前全都是冰河,只是結繩隊通過跟預防掉進裂隙的風險。而這可以靠在晚上行進來盡量避免) 我們卻覺得整體的地形難度一下跳了一大級。

今年的日本岩溝因為深雪而無法通行,而Ferran隊伍選擇在右邊開闢新路線上到C3。過了6700m過後的岩稜,讓我很直接的感覺到,今年如果只有我們的隊伍要面對這樣的地形,我可能會連試都不敢試:不穩定且破碎的岩質讓有效的確保變得頗為困難,這就必須仰仗攀登者有足夠的攀登能力與自信來突破這個地形。平心而論,那邊的岩石難度可能也就才YDS5.4~YDS5.5,如果擺在龍洞都不算什麼。但是在近7000米的高度、厚重的裝備、穿冰爪攀爬、強大的暴露感、岩石積雪且破碎、且墜落的後果無法承擔等等條件下,這樣的地形就足夠阻擋我們前進了。這還沒論最難關一段十米垂直岩階的難度,我們只有文辰有爬到那一段,文辰的感覺大概是爬5.8的感覺。至於正統日本岩溝的路線,我們往下稍微看了一下,覺得也不會簡單到哪裡去。



因此今年如果不是有Ferran跟Yannick兩位世界一流的高手在前面架繩,我們是絕對無法突破這樣的地形的。但就算有架繩了,對我還說還是覺得非常不安全。首先是因為岩石非常破碎,幾乎無法架設什麼有效的確保點。常常固定繩的一端就是一根孤零零的岩釘,看一大串人掛在上面,就死拉著那根繩子往上爬 (像是Ferran的隊友Thomas就是這樣爬….一點都不擔心似的),就覺得很恐怖……加上地形所致,固定繩受力的時候常是在尖銳的岩角上劃來劃去,6mm的繩子這樣搞什麼時候斷掉都不知道。上述因素導致我認為就算是有架設固定繩的情況下,還是要具備相對應的攀爬能力,能夠不靠固定繩進行上攀 (甚至下攀能夠不依賴固定繩更好),才能夠確保基本的安全。否則就算有固定繩,只要固定繩失效,其後果將是無法挽回的。

對我來說,上述因素在我嘗試過一次C2到C3的路段後就成為一道巨大的陰影,這也是導致我在那次嘗試後就認為以我們的水準還不足以挑戰這座山的原因。不過,今年比較特殊的天氣狀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今年從入夏開始,整個巴基斯坦都是下雨的天氣,放晴的日子相對稀少。這也導致整個山上的雪量比起往年多了許多。今年從Goro II往後的路徑都被雪覆蓋,從這就看的出來降雪量有多驚人。而整個攀登路線的雪況也是如此,尤其是C2以上,雪深及腰,加上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足夠的日曬使其沉降,讓雪一直保持在非常鬆軟的狀態,這也導致開路非常困難跟耗費體力。這個因素也導致我們在最後一次上到C1準備展開攻頂週期時,因為冰河上爛到極點的雪況,認為就算在這樣的雪況下攻頂,G1的攀登總人數含HAP只有8人,機會也是非常渺茫。(今年就算是G2,因為雪況同樣惡劣,登頂的單程時間都落在16-18小時之間)



而跟雪況息息相關的是天氣。今年因為沒有出現足夠的好天氣週期,大部分時候都陰陰的,這讓雪沒辦法好好的變硬變結實,因此間接的導致雪況非常不理想。

最後的外在因素比較小。因為今年較陰的天氣導致雪況不好,因此BC – C1之間的裂隙開的很大。大概在7/20之後,進去裡面的風險就大增,前面開的通過冰瀑區的路線已經改道數次。在這個日期之後,要再進去嘗試,可能就要再尋找新的通過裂隙的路線,才會相對安全。或者就祈禱掉進裂隙不要受傷吧。

下一個部分是關於我們的內在。

第一個部分是身體上的能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前面提過的攀爬能力。我覺得我們需要再累積加強的,也許並不是以往強調的攀岩能力。畢竟龍洞的環境跟這邊還是有所不同。在這裡我們不太會面對到5.9的攀岩 (就算有這樣的地形也繞掉了),反而更多是在相對簡單 (也許5.4~5.5) 但是破碎且無法確保,加上又積雪結冰的混合地形。我覺得這個部分需要的比較不是苦練攀岩,而是在相似的、實際的山區地形攀爬的經驗。我覺得累積這樣的經驗是重要的。山區不太可能出現像龍洞那麼好的岩質,但相對的難度也不會那麼大。也許有人會說等你爬到5.12,要無確保攀登上述的地形是很簡單的,我還沒練到5.12我不知道,但我總覺得這中間還是有頗為不同的地方。至少對我而言我可能需要去累積一些更接近這種實際地形的經驗對我比較有幫助。

第二個部分是體力。意想不到的,體力上我們的隊伍在今年G1 G2的所有隊伍中大概可以排的上前段。大概就輸Yannick、Ferran這個隊伍而已。我想更強的體力有助於保持在那麼高海拔攀登困難地形的狀態,也更增加安全度。體力永遠不嫌更好。


最後一個是經驗。我們在攀登上的經驗還是明顯不足,加上前述攀登能力的差異,導致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一定得遷就國際隊的節奏來走,而無法按照我們自己的節奏。比如說他們在C2過夜一次的時候,我們才將東西運送到C2並無過夜。這導致適應程度上的差距。但是我們卻得配合他們一起上C3架繩,而在同一個週期中他們已經準備好架完繩就嘗試攻頂,但我們卻得等到下一次機會。而下一次也就是最後一次的嘗試中,他們已經經過完整的高度適應,我們卻還在沒住過C3。這整體來說的問題都可以歸因到我們經驗上的不足導致決策上沒有人家有效率,但是我們卻得按照他們的步調來走,導致爬不出自己的節奏來。

總結來說,G1是一座以我們目前的水平還無法應對的山峰。八千米也是有分等級的,我想,到這邊止步對我們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我們能夠從前兩年的成功中走出來,再次審視自己的能力還有哪些不足。不足,就再加強,下次回來,就再把這個門檻給跨過去。長此以往,我們,以及台灣登山界,都能夠變得更強。



最後還是要謝謝歐都納及程董能夠給我們這個機會。很抱歉我們辜負了大家的期待無法完成這次任務,但我相信,每一步腳印都有它的價值,歐都納對於台灣登山界的付出並不會白費。

沒有留言: